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文化創意產業專題
Seminar on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開課學期
112-2 
授課對象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王志弘 
課號
BP7121 
課程識別碼
544 M42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A,B,C(18:25~21:05) 
上課地點
工綜305 
備註
外系人數限制:3人。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外系人數限制:3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曖昧的概念,施加於多樣且複雜的人類活動上,卻已然成為學界、官方與實務界追逐的熱潮。文化是門好生意的呼喊,誘引了原本在社區營造、文化行動、文化批判、文化資產保存、族群文化振興、媒體研究、博物館經營與藝術管理、消費與物質文化研究、設計美學等不同領域的工作者,紛紛投往這個已有龐大媒體和娛樂集團、資訊數位產業、房地產開發與區域治理政權馳騁的戰場,使得文創產業的具體指涉對象、行動者、操作方式、目的和影響,都更為多重而難辨。

這種曖昧特質,一方面源於文化概念本身的複雜性。文化可能指涉人文素養與品味、文明成就、精緻文化,或是整體生活方式,也涉及美學評價、意義與再現、認同與主體性,並展現於生產、交換、消費與生活的各層面之中。另一方面,曖昧也源於文化與產業這個暗示了工業化、標準化、數量化和利潤導向的字眼結合,既激發出想像創意,也蘊含了衝突矛盾。

面對這個趨勢,本課程並不定位於探討如何規劃和經營文化創意產業,而是關注以下課題:(1)如何藉由掌握更廣泛的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轉型,特別是全球競爭與經濟危機下資本積累之文化策略的崛起,以及相應的國家政策介入,來理解和分析文化創意產業的浮現和定位;(2)文化創意產業如何構成與運作(文化勞動或工作的特質、核心元素、組織特性等);以及,(3)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和地方發展的關係。

在認識論上,本課程引介兩種主要研究取向,一是主流經濟學取向,包括市場供需、契約與制度分析等;另一是批判視角(critical perspective),包括社會學、文化研究與批判的政治經濟學(以馬克思主義為主)等。為了聚焦和深化議題,除了文化經濟與產業的一般議題,本課程挑選兩個特殊領域作為焦點,一個是「文化工作」與「創意勞動」課題,另一個是結合城市治理策略與文創產業的「都市文創網絡化」。

本課程採取批判性視角來看待文創產業及相關現象,但也不排斥這是一個可以介入實踐的場域。然而,對文創產業的介入,如何接軌於參與式規劃和基層民主,秉持保障人類權利、生活尊嚴、社會公平及環境正義等價值,邁向結構性的社會轉化,是我們必須深思的難題。 

課程目標
綜言之,本課程目標在於令修習者能從宏觀層次掌握文化創意產業崛起的社會、政治與經濟脈絡,並能以批判性觀點來分析文創產業之組織、運作和影響,以及該產業與城市及地方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 
課程要求
盡力閱讀課程材料,勇於發問,勤於出席。修習者的投入與表現,對本課程能否順利運作非常重要。本課程採取講演和討論課(seminar)並行方式,每次上課由教師講授和提示重點,並由參與者分配導讀該週的閱讀材料,每篇文章報告時間,必須控制於十五分鐘,盡量留時間發問和討論,探討能跟理論概念對話的經驗議題。報告者必須分發書面提要(必須包含三百字以內之摘述,主要論點和論證邏輯之說明【配合論證圖示】,以及評論和問題)。

沒有分配到當週閱讀材料導讀的同學,則需繳交針對某一篇或全部閱讀材料的讀書心得和提問,至少一頁。旁聽的同學,不需分配閱讀材料的導讀,也不必繳交作業,但是必須每堂課繳交讀書心得和提問。

■摘要寫作要點:
書面摘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APA格式)、日期、報告人,先有三百字摘要,述明整篇文章的問題意識和主要論點。然後是經過消化的、條理分明的內容概述。換言之,不宜逐段摘譯,最好是整理出文中討論的主要問題,以及作者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或爭辯,建議以圖表方式整理出主要的論證架構,也可以搭配一些圖片,譬如說作者照片、書影或文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圖片。如果直接引述文中語句或段落,必須以不同字體清楚標示,並加註頁碼。最後,必須針對文獻內容提出問題,或是可供延伸討論的經驗議題。

書面摘要和提問討論單,必須於當日下午五點以前,上傳至NTU Cool的本課程網頁之每週討論區。

各項報告須準時繳交,遲交一天扣3分,但扣分以30分為上限。期末報告完稿不能遲交。繳交時間明定於各周進度中。各項作業須符合學術倫理規範,不可以有代寫、抄襲、引用不全等行為。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本課程的設計份量,需要修課者在課堂外花費四倍以上的時間,也就是3 X 4=12個小時,包括閱讀教材、與同學討論、撰寫摘要或讀書心得及提問的時間。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主要教材(請自行準備,依閱讀順序排列):
1.Hesmondhalgh, David (2009)《文化產業分析》(廖珮君譯)。新北市:韋伯文化。
2.Moeran, Brian (2022) Creative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n East Asia: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3.Caves, Richard (2003)《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仲曉玲、徐子超譯),台北市:典藏藝術。
4.Heilbrun, James and Charles M. Gray (2008)《藝術.文化經濟學》(郭書萱、嚴玲娟譯)。台北市:典藏藝術。
5.Abbing, Hans (2008)《為什麼藝術家那麼窮?打破經濟規則的藝術產業》(嚴玲娟譯),台北市:典藏藝術。
6.Bourdieu, Pierre (2016)《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台北市:典藏藝術。
7.Bourdieu, Pierre (2023) 《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邱德亮譯)。台北市:麥田。
8.Ryan, Bill (1992) 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rporate Form of Capit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9.Lash, Scott and John Urry(2010)《符號與空間的經濟分析》(趙偉妏譯)。新北市:韋伯文化。
10.李天鐸編(2011)《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市:遠流。
11.李天鐸、林立敏編(2022)《文化創意產業讀本II:象徵價值與美學經濟》。台北市:遠流。
12.Banks, Mark (2007)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Work.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中譯:Banks, Mark(2015)《文化工作的政治》(王志弘、徐苔玲、沈台訓譯)。新北市:群學。)
13.Deresiewicz, William(2022)《藝術家之死》(游騰緯譯)。台北市:麥田。
14.Ocejo, Richard E.(2019)《職人新經濟》(馮奕達譯)。新北市:八旗。
15.Hutton, Thomas A. (2016) Cities and the Cultural Economy. London: Routledge.(中譯:Hutton, Thomas A.(2019)《城市與文化經濟》(上海社會科學院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治理研究創新團隊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6.Zukin, Sharon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Oxford: Blackwell.(中譯:Zukin, Sharon(2006)《城市文化》(張廷佺、楊東霞、談瀛洲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7.Lee, Hye-Kyung and Lorraine Lim (eds.)(2014) Cultural Policies in East Asia: Dynamics between the State, Arts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ampshire, UK: Palgrave Macmillan.
18.Kong, Lily, Ching Chia-ho and Chou Tsu-Lung (2015) Arts, Culture and the Making of Global Cities: Creating New Urban Landscapes in Asia.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19.Wang, June, Tim Oakesm and Yang Yang (eds)(2016) Making Cultural Cities in Asia: Mobility, Assemblage, and the Politics of Aspirational Urbanism. London: Routledge.
20.Kawashima, Nobuko and Hye-Kyung Lee (eds.)(2018) Asian Cultural Flows: Cultural Policies,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Media Consumers. Singapore: Springer.
21.王志弘編(2011)《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
22.劉俊裕(2013)《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文化形象》。高雄市:巨流。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Alexander, Victoria D. (2006)《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張正霖、陳巨擘譯)。台北市:巨流。
Amin, Ash and Nigel Thrift (eds.) (2004) The Blackwell Cultural Economy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Andersson, David Emanuel, Åke E. Andersson, and Charlotta Mellander (eds.)(2011) Handbook of Creative Cities.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Anheier, Helmut K. and Yudhishthir Raj Isar (eds.) (2008) The Cultural Economy. London: Sage.
Cooke, Philip and Luciana Lazzeretti (eds.)(2008) Creative Cit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Creative Partnerships (2007)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London: Art Council England. (http://www.creative-partnerships.com/literaturereviews)
Currid, Elizabeth (2008)《安迪沃荷經濟學》(The Warhol Economy: How Fashion Art & Music Drive New York City?)(李佳純譯),台北市:原點。(原書出版於2007年)
du Gay, Paul and Michael Pryke (eds.) (2002) Cultural Economy. London: Sage.
Flew, Terry (ed.)(2013)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Urban Development: Creative C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Routledge.
Florida, Richard (2003)《創意新貴》(鄒應媛譯)。台北市:寶鼎文化。
Florida, Richard (2006)《創意新貴II:城市與創意階級》(傅振焜譯)。台北市:寶鼎。
Frey, Bruno S. (2003)《當藝術遇上經濟—個案分析與文化政策》(蔡宜真、林秀玲譯)。台北市:典藏藝術。
Ginsburgh, Victor A. and David Throsby (eds.)(2006)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Art and Culture, Vol. 1. Amsterdam: North-Holland.
Ginsburgh, Victor A. and David Throsby (eds.)(2014)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Art and Culture, Vol. 2. Amsterdam: North-Holland.
Grodach, Carl and Daniel Silver (eds.)(2013) The Politics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 Global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Harvie, Jen (2009) Theatre and the City.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UK.(中譯:Harvie, Jen(2018)《劇場與城市》)(耿一偉譯)。台北市:書林。)
Heßler, Martina and Clemens Zimmermann (eds.)(2008) Creative Urban Milieus: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Culture, Economy, and the City. Frankfurt: Campus Verlag.
Johnson, Louise C. (2009) Cultural Capitals: Revaluing the Arts, Remaking Urban Spaces. Surrey, UK: Ashgate.
Kong, Lily and Justin O’Connor (eds.)(2009) Creative Economies, Creative Cities: Asian-European Perspectives. Dordrecht : Springer Netherlands.
Krätke, Stefan (2011) The Creative Capital of Cities: Interactive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Economies of Innovation. West Sussex, UK: Wiley-Blackwell.
Landry, Charles (2008)《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楊幼蘭譯)。台北市:馬克孛羅。
Landry, Charles (2017) The Civic City in a Nomadic World. Rotterdam: nai010 publishers.(中譯:Landry, Charles(2019)《游牧世界的市民城市》)(姚孟吟譯)。台北市:馬可孛羅。)
Lessig, Lawrence (2008)《誰綁架了文化創意?》(劉靜怡譯)。台北市:早安財經文化。
Lim, Lorraine and Hye-Kyung Lee (eds) (2019) Routledge Handbook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Asia. London: Routledge.
Lorentzen, Anne and Carsten Jahn Hansen (eds.)(2012) The City in the Experience Economy: Role and Transformation. London: Routledge.
McKinlay, Alan and Chris Smith (eds.) (2009) Creative Labour: Working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Oakley, Kate and Justin O'Connor (eds.)(2015)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Routledge.
Ray, Paul H. and Sherry Ruth Anderson (2008)《文化創意人》(陳敬旻、趙亭珠譯),台北市:相映文化。
Scott, Alan (2008) Social Economy of the Metropolis: Cognitive-Cultural Capitalism and 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Cit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um, Ngai-Ling and Bob Jessop (2013) Towards a 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Putting Culture in its Place in Political Economy.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Throsby, David (2003)《文化經濟學》(張維倫等譯)。台北市:典藏藝術。
Towse, Ruth (ed.)(2011) A Handbook of Cultural Economics (2nd ed.).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Van Heur, Bas (2010) Creative Networks and the City: Towards a 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of Aesthetic Production.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編著(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台北市:詹氏書局。
林富美(2006)《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市:秀威資訊。
劉俊裕(2018)《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高雄市:巨流。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報告 
45% 
以文化創意產業與地方或城市之發展為主題的研究論文一篇,必須以經驗材料為基礎,適當運用本課程提到的概念。該經驗現象可以位於台灣或其他國家。該項作業的具體題目,必須事先與教師商議,並撰寫一份期末報告計畫書,說明問題意識、相關文獻和研究方法等(三頁以內)。期末報告題目可以結合或納入「期中作業」之內容。期末報告之格式與排版必須符合學術要求,可參照《台灣社會學刊》的格式。先繳交初稿,批閱後修改為完稿。初稿和完稿必須包含中英文題目、中文摘要及關鍵詞等項目。期末報告計劃書佔5%,期末報告初稿佔20%,完稿佔15%,期末口頭發表與簡報檔佔5%,合計45%。 
2. 
平時表現 
55% 
含出席狀況、課堂口頭報告、討論、書面摘要,以及課程網頁提問討論等表現,佔55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作業繳交方式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1  課程介紹:反思文化創意產業 
第2週
2/28  文化創意產業概說:取徑與議題
二二八紀念日放假,自修 
第3週
3/6  契約中介的產業關係:創作者、經紀人、守門人、消費者 
第4週
3/13  藝術與文化的經濟學分析 
第5週
3/20  文化場域、品味與文化仲介者
繳交「期末報告計畫書」 
第6週
3/27  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學批判:Ryan 
第7週
4/3  文創產業的價值、商品、管理、市場、社交網絡與地理 
第8週
4/10  文化工作與創意勞動I:分析取徑 
第9週
4/17  文化工作與創意勞動II:台灣經驗 
第10週
4/24  文化工作與創意勞動III:藝術家之死與職人新經濟 
第11週
5/1  城市與文化經濟概說 繳交「期末報告初稿」 
第12週
5/8  城市與文化:Sharon Zukin 
第13週
5/15  創意階級、創意城市及其批判 
第14週
5/22  東亞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創產業發展 
第15週
5/29  台灣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創產業發展 
第16週
6/5  期末報告發表會
準備簡報檔做12分鐘口頭報告。繳交「期末報告完稿」